現今世界各地數萬個高爾夫球場,籠統來說,性質上只可分為屬於公眾的和私人的。
顧名思義,公眾的當然是指由地方政府興建,作為社區康樂設施的一種,和興建一般的網球場、籃球場或游泳池等運動場地,目的是一樣,為讓市民有個健身和消閑的好去處;而私人的球場,是用集資形式興建,而且往往涉及龐大資金,建設費動軋超過五億港元,所以必須考慮到日後怎樣回本的問題,因而每個球場的經營方針和運作模式,因不同背景而各異,例如一些內地專為配合旅遊或房地產投資的球場,經營策略上以訪客或投資者。
但最傳統模式,仍是透過高爾夫球會來運作。設立會員制,招收會員,一次過收取入會費用作為回本收入,每月月費則作營運開支之用。這絕對是個打得響的算盤,而且世界各地成功的傳統球會也是採用這個模式。但很多人忘記,這模式背後有賴兩大要素支持。
高球慈善活動常掛鈎
一是球會創立的目的,是始於一撮熱愛高爾夫人士。他們大多是事業有成,在社會上有着貢獻的一群,在球場上也共享同一理念,意識形態上亦一致的。他們興建高爾夫球場或加入成為會員的主因,是大家認為需要一處方便打球、社交和休憇的私人空間。而會員之間的關係,是建立於一份無形的交情,一種fellowship,這種起源自宗教上的communion密切關係,才是一個真正傳統球會、一所私家俱樂部的使命和涵義。
這涵義引申出來的另一要素,就是球會的建立,不是用來牟利的。我們當然知道球會是一盤生意,有着從事任何生意上須應付的種種要素。但當球會業務能回了本後,達到收支平衡,賺錢不再是首要任務,能令會員受惠和增加會員福利才是唯一長遠宗旨,例如強化球場的保養和保育、提供價廉物美的飲食、資助球會球手出賽或甚至捐款社會慈善活動等等。
不可不知的是,美國的職業高爾夫會(PGA)本身亦是一所非牟利機構,每年捐出的款項比全美各體育運動慈善捐款總和更多!高球和慈善活動掛鈎非始於今天。
球會得以發展下去,就是有賴球會和會員之間的信任和精神。外國一些超過五十年的球會,會員都引以自豪,三代也同屬一球會並不罕見。另外,球會為了桿衛傳統精神,接受新會員時,要經提名及面試是在所難免的,馬會會員何嘗不是。
據筆者到過國外的球場中,除一些公眾球場外,很多高球私人俱樂部,真的能做到球會傳統精神,而且各有特色。比較高擋的計有專為美國政要出沒的、高科技從業員的、金融投資的和明星藝人的;日本、南韓和星馬一帶更有一些大企業擁有的私家球場,開宗明義只招待生意伙伴的(香港富豪亦樂於擁有球場,但仍未以企業命名,絕不開放);這等等球會,加上一些只是地方性的平民高球私人俱樂部,也能令人真正感受到當地會員之間是發揮着fellowship精神,但在內地的球會現今並不多見,廣東省惠陽市棕櫚島(Palm Island Resort)是例外。
棕櫚島深明fellowship之道
兩周前,棕櫚島球會在舉辦了第一屆Fellowship Cup賽事,令人樂見的是,棕櫚島作為一處以泰國風情度假式的球會,能明白到fellowship的精神對球會的重要性,比對其他的大型球會往往忽略了球會管理層和會員之間的透明度,可謂獨具慧眼。這場比賽雖然管理隊負給會員隊,但管理隊隊長兼駐場教練Shay Smart見到會員和球會的和諧融洽,已樂夠半天。
另外,Fellowship Cup賽事幾天後,棕櫚島馬上舉辦了一次慈善賽,受惠機構為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,可見棕櫚島深明fellowship和慈善活動,正好代表今天高爾夫時代的典範。(完)
#####
本文原刊於《信報》,現經作者修訂重刊。
[ #文化 ]